4月29日,中国船舶集团与卡塔尔能源签署18艘LNG船订单,创全球最大单笔造船订单新纪录。订单船型是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自主设计建造的27.1万立方米超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中国的庞大而完备工业基础将持续巩固我国在军民船舶制造的优势地位,同时将催生整个配套行业的蓬勃发展。 在民用造船方面,2023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以载重吨计,这些指标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2%、66.6%和55%。以修正总吨计,则分别占47.6%、60.2%和47.6%。 在航运方面,2023年中国的海运进口量以吨计同比增长了13%,达到了超过30亿吨的历史新高,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比重也从2022年的22%上升至25%。这一增长主要受到能源类商品进口的推动,包括煤炭、原油、成品油及液化石油气(LPG)等,均创下历史新高。此外,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船东国,根据克拉克森研究的数据,中国船东所持有的船队规模已经达到2.492亿总吨,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为15.9%。 然而在我国海工航运取得如此傲人成绩的同时,剧烈动荡的世界地缘政治及一些不确定因素对海工航运产生了显著影响。诸如红海和苏伊士运河的地区冲突,巴尔的摩港大力号撞桥事故等。未来航运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1. 航线中断风险: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导致某些关键航道的关闭或限制,如苏伊士运河—红海航线,这种中断会迫使航运公司绕行,增加航行距离和时间,从而影响全球海运供应链的稳定性。 2. 成本上升:由于需要绕行或选择替代航线,航运公司可能会面临更高的燃油消耗和运营成本。这些额外成本很可能会转嫁给货物托运人,导致运输成本上升。对通过不同关键水道的船型成本差异更为显著,如苏伊士船型和好望角船型的配置需要慎重抉择。催生新船型需要具备更高的燃油效率和更好的适应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贸易模式和环境要求。 3. 保险费用增加:在政治动荡的区域航行,船舶和货物面临的风险更高,这可能会导致保险费用的增加,进一步增加了运输成本。 4. 运力紧张与供需失衡:地缘政治紧张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的航运需求突增,而其他地区则可能出现运力过剩的情况。这种供需失衡会影响运费水平和市场稳定性。 5. 油价波动:地缘政治冲突往往会引起石油价格的波动,尤其是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石油价格的上涨会直接影响航运成本,因为燃油是航运业的主要开支之一。 6. 贸易政策变化:美国选举等重大国际事件可能会改变国家的贸易政策,进而影响全球贸易格局和航运需求。 7. 供应链复杂化:战争和地缘政治紧张威胁着粮食、石油和消费品的流动,使得国际供应链变得更加复杂和脆弱。 8. 气候变化与大规模移民:除了地缘政治因素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移民也正在扰乱国际航运秩序,尤其是影响到巴拿马运河等重要航道的正常运作。 由此可见,在中国海工航运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的同时,世界范围的风险却时刻存在。因此,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世界第一大船东国,世界造船第一大国。对稳定和成本效益高的航运运维产品、技术及服务有着巨大需求。同时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船舶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格,这促使航运公司和造船厂寻求更加环保和节能的解决方案。中国在绿色船舶技术和新能源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预示着未来将迎来节能技术的爆发和应用高峰。 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和满足环保标准,航运公司越来越重视船舶的维修保养和使用寿命。行业需要先进的材料和技术降本增效,例如中科宝鹿开发的金属纳米自修复材料,可以显著降低油耗,减少碳排放,同时减少维修保养费用和误工期,提高船舶的使用寿命,降低航运成本。 结论:中国在航运和造船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对全球航运成本上升、风险增加和环保节能需求的挑战,中国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推动航运业向更高效、更安全、更绿色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节能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上,中国有望成为引领全球海工航运业变革的关键力量。